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催促进兵,兆惠为何认为

白癜风治疗方法有哪些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90812/7375991.html

乾隆二十三年(年)正月,新春刚过,远在北京的乾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催促兆惠进军南疆讨伐叛乱的大小和卓,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兆惠却认为时机并不成熟。这是为何呢?之前兆惠不是主张先对南疆用兵吗?#清朝历史#

01兆惠的顾虑

因为此一时彼一时,简单说来就是季节不对,青黄不接。和去年准噶尔降而复叛,正值秋高马肥时不同,此时正是新疆的隆冬季节,大雪封山,从伊犁出发行军极其不便,后勤保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兆惠提议,应该先在乌鲁木齐(注:为了行文方便,文中新疆各地及民族名均采用今名)一带屯田,后勤补给才能跟上。其次,则是要对马匹、兵器等进行补充。清军之前一直在打准噶尔人,消耗极大,不仅军械都需要补充,士兵也需要轮换。

更重要的是,虽然准噶尔叛军大部被消灭了,但还没彻底搞定,仍有一部分残敌流窜到山里成为了流寇、山大王,而且还有一些数量不等的小股敌人仍然在继续叛乱,剿灭仍需时日。此外,沙喇伯勒这个地方还聚集了一万多户准噶尔人,需要进剿等等。(沙喇伯勒,也写为沙喇擘勒,这个地方今天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但是当时是属于清朝的伊犁西路,具体位置在车里克河注入伊犁河河口的西边,伊塞克湖的北面。)

眼看兆惠讲了这么多困难,急着出兵的乾隆不禁对兆惠有点不满意了,觉得兆惠是在推三阻四,是不是有畏难情绪了?但是看了其他前方将领上奏的折子,北疆也的确是有不少事情需要善后,看来兆惠的顾虑也未尝没有道理。于是乾隆决定不强人所难,但是又觉得天上南路的问题不能拖,万一让大小和卓坐大就不好办了。思前想后,乾隆便想起了那个在巴里坤杀降冒功的雅尔哈善来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雅尔哈善为何杀俘?这事说来有点匪夷所思,还得从去年(年)西征准噶尔时说起。

02杀降的雅尔哈善

清军西征准噶尔的时候,蒙古和硕特首领沙克都尔曼吉率先投降清朝,于是乾隆任命沙克都尔曼吉为和硕特汗王(这个和硕特应该区别于南迁到青藏高原的和硕特)。对于这起事件,清史是这样记载的,年阿睦尔撒纳反清后,沙克都尔曼吉拒绝和阿睦尔撒纳合作,率领本部多人投奔清廷,“依巴里坤近城以居”。

尽管沙克都尔曼吉毫无反意,但是乾隆密谕雅尔哈善“倘稍有可疑,亦当乘其不备,先行剿灭”。此时沙克都尔曼吉部多口人的粮食由巴里坤清军供应,雅尔哈善因为缺粮,决定先行剿灭。他从自己军中挑选多人,命部将闫相师(如上图)率领,假装出兵外出,路过和硕特住地借宿。沙曼都尔曼吉毫无防范,腾出最好的几十顶帐篷给这些清兵住。尽管自己部落乏食,仍然“屠羊以待”,拿出积存的美酒,盛情款待。心地拙实的蒙古首领们在宴席上喝得酩酊大醉。

等到半夜时分,清军“以笳为令,袭其卧庐”,对沉睡的蒙古人发起突袭,“尽歼全部四千余人”。汗王沙克都尔曼吉也死得很惨。据《啸亭杂录》记载,沙克都尔曼吉脱光衣服,呼呼大睡,对闯进来的清军毫不知情。他的妻子从睡梦中惊醒,见清军持刀砍向她的丈夫,遂赤身裸体、奋不顾身的扑到丈夫身上,为他挡刀。结果二人被双双砍死,死后仍然紧紧抱在一起,“裸而抱持之,如两白蛇宛蜒穹庐中”。

这应该是一起很严重的杀降事件,清史的观点是责任在雅尔哈善,乾隆并不知情。但是有外国学者认为实际上是乾隆的主意,清史有意隐瞒,雅尔哈善只不过是执行者。笔者认为,乾隆一向好大喜功,连袭占新疆不成,不得已改求归附的土尔扈特人都能包容,又何必屠杀已经投降的沙克都尔曼吉?所以咱们这里暂且采信清史的说法。

当时的乾隆还不知道雅尔哈善杀降的劣迹,大约是觉得雅尔哈善过往的履历还不错,是个人才,又是“红带子”(清代皇室旁系子孙的代称),值得信任,既然兆惠那边有困难,暂时去不了南疆,那就先让他上吧。于是乾隆二十三年(年)二月,雅尔哈善被任命为靖逆将军,专门负责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乱。

乾隆同时专门要求吐鲁番的额敏和卓协助,与雅尔哈善一同进军南疆,任命额敏和卓为办事大臣。这个额敏和卓很值得一提,此人为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民族英雄。那么这位额敏和卓是个什么来头呢?

03额敏和卓的来历

额敏和卓,就是后来新疆回部八王公排行第二的吐鲁番郡王始祖,或者叫一世。今天我们去吐鲁番看到的所谓苏公塔,就是额敏和卓的儿子苏赉满给他爹修的。不过额敏和卓也不是一开始就被封为郡王的,后来的回部八王公都一样,都是因为战功卓著、忠心不二,而逐步加封的。但是当时,额敏和卓的爵位还只是贝子。如下图所示,在进军平定大小和卓之前,额敏和卓的爵位是在第四级。

额敏和卓生于年,其家族为鲁克察克世家,鲁克察克,也就是今天鄯善县鲁克沁镇,实际上鲁克沁这个名字,来自汉代在这里屯田的柳中城。额敏和卓家族是个什么渊源,史料上基本没什么记载,只知道额敏和卓的祖、父辈都是当地的宗教领袖,也就是阿訇。

额敏和卓最早在史料中出现时,是准噶尔汗国统治时期,那时准噶尔人为了和满清争夺吐鲁番,双方在吐鲁番盆地不断地进行拉锯战。而当时满清的皇帝还是乾隆的爷爷康熙。据《回疆通志》记载,康熙六十年(年),准噶尔人为了不让吐鲁番被清军占领,计划将吐鲁番变成一片焦土,因此当时派了一个名叫阿济斯的人率队,带领着准噶尔士兵,强行迁移吐鲁番的维吾尔人,大肆焚烧抢掠,顺手还杀死了额敏和卓的两个哥哥。额敏和卓等忍无可忍,在被准噶尔人强行迁移的途中,找了个机会,杀死了押送的准噶尔人,投奔了满清。(下图为额敏和卓雕像)

不过大家不要以为阿济斯也是一个准噶尔人,事实上此人也是是维吾尔人,而且恰恰就是霍集斯的爸爸。所以说霍集斯家族与额敏和卓家族还有血仇。额敏和卓也给乾隆汇报过这事儿,说:“霍集斯之父阿斯呼济(即阿济斯),原系吐鲁番头目。康熙年间大兵入吐鲁番,我两兄以鲁克察克城归附,阿斯呼济逃入准噶尔。及大兵撤回,策妄阿拉布坦送回阿斯呼济,将我两兄戕害,迁吐鲁番、鲁克察克回众于哈喇沙尔,又迁往乌什,故仍称乌什城为图尔璊,即系吐鲁番。”

也就是说,霍集斯的老爸阿斯呼济,也是吐鲁番人,只不过清军来了后,额敏和卓的两个哥哥归顺了清廷,而阿斯呼济则逃到了准噶尔人那边,等清军撤出吐鲁番盆地,策妄阿拉布坦又派阿斯呼济返回吐鲁番,不仅杀了额敏和卓的两个哥哥,还强迫当地的维吾尔人迁往哈喇沙尔,也就是今天的焉耆县。又从哈喇沙尔迁往了乌什。所以乌什又叫图尔璊。图尔璊,只不过是吐鲁番的另一个音译罢了。(下图为清代吐鲁番郡王为报答清王朝所建之纪念塔)

到了清雍正年间,由于清军退出吐鲁番盆地,撤军至巴里坤驻扎,而准噶尔人则不断南下侵扰、围困吐鲁番。额敏和卓难以坚守,于是向清政府提出迁往内地,经清政府同意后,于雍正十年(年)携万余维吾尔百姓定居于甘肃瓜州。清政府则专门在瓜州设头堡到五堡,划拨土地种子和农具,提供间房屋进行安置,并封额敏和卓为辅国公。乾隆年间,清政府将迁去的吐鲁番人编为镶黄旗,同时将额敏和卓晋封为镇国公。

额敏和卓在瓜州期间,一直协助清政府对准噶尔的战争,包括帮助清政府招降当时的吐鲁番伯克莽噶里克等。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乾隆二十一年(),霍集斯俘获准噶尔最后一任大汗达瓦齐之后,额敏和卓才率众返回故里,而此时,因原先的吐鲁番伯克莽噶里克,在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降而复叛,被清军所杀,清政府便将莽噶里克所统领的吐鲁番(今高昌区)也交给了额敏和卓管理,并加封其为贝子。

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去吐鲁番为什么高昌故城那一片有两个乡,一个叫二堡乡,一个叫三堡乡的原因(堡不读bao,而是读pu,四声),这就是当年他们先祖在瓜州时的地名。

因为额敏和卓归顺得早,又一直勤勤恳恳,对清廷忠心耿耿,因此深得清廷的信任。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哈密回王额贝都拉家族归顺得更早,因此也更享殊荣。满清的回部八王公恰恰都是按照归顺先后而排定次序和品级的,地理位置也是大致由东向西。

04乾隆的周密安排

有了“红带子”雅尔哈善掌舵,加上忠心耿耿的额敏和卓辅佐,平定南疆看样子可以高枕无忧了。但乾隆似乎还不放心,于是派了一大堆“能人”,来给这两人当帮手。其一为库车城主鄂对(如下图),乾隆授予从二品的散佚大臣,负责带路。不久之前,鄂对刚刚逃出了小和卓的追捕,来到了巴里坤以后,就立刻写信,向乾隆举报,大小和卓即将发动叛乱。

起初鄂对追随阿道敏南下库车,招抚大小和卓。恰好路上遇到很多尸体,都是鄂对的旧部和亲戚朋友,鄂对悲愤之余,提醒阿敏道小心提防。不料阿敏道刚愎自用,不听劝阻,不仅执意前往库车,而且反而命令鄂对带领大队人马回乌鲁木齐,以免到时仇人相见,发生火并,自己只带名索伦营亲兵前往。结果阿敏道果然死于非命,令鄂对痛心不已。所以面对大小和卓,鄂对是旧恨未报,又添新仇,积极性十足。

其二乃哈密贵族王公玉素普(如下图),也主动请缨,请求南下参加平叛。作为当地世俗贵族,他站出来反对叛乱,宣传上极为有利,可以动摇大小和卓的群众基础,意义非常重大。乾隆立刻任命他为领队大臣,在南下的这支军队里,坐第三把交椅,仅排在雅尔哈善和额敏和卓之后。

看了上面的介绍,咱们可以知道,乾隆为了确保平叛胜利,在人事安排方面是费劲了心思。派来辅助雅尔哈善的人,不仅分别擅长情报、策反和宣传,而且个个都是熟悉当地情况的老江湖。此外在军事上,乾隆更是精挑细选。他特地选派了两名能征惯战的军事将领,其中一个叫做顺德讷的头等侍卫,是来自黑龙江的达斡尔族;另一个叫做马得胜,是久经战阵的绿营提督。

前者擅长指挥骑兵作战,尤其擅长长途奔袭,多次深入哈萨克和俄罗斯境内,追击蒙古准噶尔部叛军,是一个厉害角色,他被安排做雅尔哈善的军事参谋。而马得胜也是很有几把刷子的干将,他擅长使用火器,精于攻城战术。这次不仅仅从内地带来了十多门的威远将军炮,路过嘉峪关的时候,还特地把城墙上四门明代的大口径红衣大炮,也带到了巴里坤前线。(下图为威远将军炮)

至于钱粮弹药,骡马粮草,那就更不在话下了。乾隆为此前后耗费了数百万两白银,抽调了几个省的官员,组织了数十万民工,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运往巴里坤。所以,乾隆心想,人员如此精心安排,各项准备都如此周密,剿灭大小和卓理应不在话下。雅尔哈善自己也是这么想的,现在看起来是万事俱备,只待兵临库车城下,一鼓荡平叛军。于是,一声炮响,全军开拔,浩浩荡荡地开赴库车,所有人都意气风发,志在必得。那么雅尔哈善果真能够不辱使命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您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畅所欲言,期待您的指教!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5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