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内外区域融合经验促进兵地融合推动奇

以前在中部省份工作时,常常听到说“军民融合”。后来到新疆工作后,常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兵地融合”。说实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积极推进兵地融合发展,推动兵地优势互补、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形成了兵地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觉得兵地融合做得最好的地方,可能是以下十个融合区,因为这十个地方都实现了共建一座城区、兵地亲如一家的氛围:一是奇台县与六师奇台农场(团社区融入了奇台县城),二是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与第七师团(团部在乌尔禾城区),三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与88团(团部在温泉县城),四是塔城地区额敏县与第九师(师机关位于额敏县城),五是裕民县与第九师团(团部在裕民县城),六是伊犁州直奎屯市与第七师共建天北新区(包括团),七是霍尔果斯市与62团(团部及霍尔果斯经济特区兵团分区位于霍尔果斯市),八是哈密市与第十三师共建大营房区,九是乌鲁木齐市与第十二师共建师部城区,十是乌鲁木齐市与团(团部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山)。

尽管兵地融合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仍旧没有达到兵地融合发展的最大效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兵地融合的制度和机制建设。由于兵地融合虽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事物,在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找不出一个可以完全参照的模板,但在区域协作中加强合作、经济深度融合等机制对兵地融合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对国内外的区域协作发展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对完善兵地融合发展机制有很好的借鉴学习意义。而且如果能够实现兵地共建城市,如奇台县与六师奇台农场团社区共建奇台县城、额敏县与第九师共建额敏县城朝阳新区、托里县与团共建托里县城、温泉县与88团共建温泉县城,兵地共同发力,就能实现奇台县、额敏县、托里县、温泉县撤县设市,成为兵地融合共建典范城市。

一、国外区域协作机制的经验

(一)欧盟区域一体化

欧盟是近代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区域一体化机制的实践。欧洲地区的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是二战后欧洲各国经济的萧条与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下降。年7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发起了一个经济项目合作组织,即欧洲煤钢共同体,并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又称《巴黎条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合作组织,成为了欧盟的雏形。

随着上述国家在经济项目合作上得到了实惠,就开始了向更广、更深层面的合作的组织发展,就于年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随后又签订了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的《布鲁塞尔条约》,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年11月1日,欧共体间为了突显政治合作,更名为欧洲联盟,并于年形成了《欧盟宪法条约》,成为了欧盟的首部宪法条约。

自共同体成后的30年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和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欧洲国家相继加入共同体,使得欧盟成员国达到了27个国家,并于年10月18日,形成了《里斯本条约》(俗称《欧盟宪法》的简本),全面实现了欧洲一体化。

欧盟的形成极大的促进了欧洲各国的发展,年欧盟就实现GDP亿美元,超越美国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自钢铁共同体的成立,到欧盟的成立,再到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盟发展的6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典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由单一的项目合作,到多个项目的经济合作,再到制度化约束的保障,再到政治联盟多方面一体化的过程。

(二)机制构建经验分析

一是有坚实的制度保证。制定了《欧盟宪法》,为合作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二是有着完善的机构设置。设立了理事会、委员会、议会、法院等政治、经济、社会等组织机构,并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与运行机制,使得欧盟体能够团结一体,增进了欧盟各国间的经济、文化、安全防护联合,增进了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

三是科学的发展目标。欧盟在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合作与发展目标,从刚开始的经济合作发展目标到后来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位的发展目标。

四是深度融合的经济发展。欧盟各国统一实施各项经济政策,统一规划产业发展与布局,各国间的经济实现了高度融合。

五是领导体制有缺陷。由于欧盟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是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虽然有《欧盟宪法》的统一管理,但主体还是不同的,由于各国利益上的差异化,加之成员国之间话语权的不平等,使得欧盟各国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英德的脱欧事件暴露了欧盟合作体上的严重缺陷。

二、国内区域协作机制经验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合作机制,30多年来,京津冀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合作发起期,对京津冀区域合作进行初步探索(年-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渤海湾地区,特别是北京市在这发展大潮中也实现了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各市间就出现了发展差异,也就有了互补优势,这就出现了京津冀区域区域合作的雏形——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成为了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的模式。

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启动合作期,京津冀区域合作得到有效实践(年-年)。随着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发展实践的成功探索,年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发改部门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并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发展构想。年2月,京津冀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经过这个时期的发展,京津冀区域合作全面启动。

第三个阶段是,编制规划期,对京津冀区域合作提出更高设想(年-年)。根据京津冀三省的合作意向,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上报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在年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打造首都经济圈”这个概念,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第四个阶段,上升为国家战略,落实京津区域一体化(年-至今)。年2月26日,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随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加快落实步伐,一是把“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写进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了一项重点工作予以推进。二是国家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专门指导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给予了这项工作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落实迅速。

年9月,京津在全国率先启动运行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了三地的通关一体化,首次打破了区域间的合作壁垒。随后,三地共同编制“十三五”和“十四五”发展规划,并在城际铁路投资建设、医疗协作、大气环境治理、移动服务取消漫游费、异地公证、异地车险理赔、推行旅游一卡通等方面全部实现了统一服务与统一管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不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也使得京津冀地区的人民群众逐步享受着一体化带来的同质服务。

(二)机制构建经验分析

总结京津冀的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也跟欧盟的发展经历着同样的过程,都是由项目合作到全面合作的过程,其经验是:

一是目标明确,统一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规划,如《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明确了京津冀发展的目标与具体任务。

二是领导统一,组织有序。有着更有力的组织机构,从国家层面成立了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这项工作,使得京津冀三个主体是平等且统一的合作。同时有着协调沟通机制等一系列的协作机制。

三是发展经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25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