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有火洲之称,不管有没有来过,人们对这里的特点都能如数家珍,夏季地表温度高达80多度的火焰山,集结几代当地人智慧的坎儿井,秋天荫凉翠绿结满果实的葡萄沟,国内的小麦加吐峪沟麻扎村等,但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这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
由于在古代来新疆的路程十分遥远,且条件艰苦,古人豆浆这里作为流放官员的发配地,早先我们去过伊犁,知道伊犁有将军府,林则徐被贬黜到新疆时曾经在那里居住。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林则徐对吐鲁番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坎儿井是当地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林则徐并非坎儿井的发明者,对坎儿井的推广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到达新疆后,常年干旱缺水的吐鲁番、托克逊等地新挖了多道井渠,为当地人民解决了饮水困难的问题,新疆各族人民为了表达对林则徐的敬仰之情,将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
坎儿井是当地百姓的祖辈用双手挖出来的,因此,谁挖的坎儿井,这条井渠就会以谁的名字命名。井水非常养人,当地人饮用可以长寿,因此,吐鲁番也是我国的长寿之乡之一。
坎儿井分为明渠和暗渠,暗渠在地下,明渠在地上,暗渠和明渠相连,成为一整条坎儿井。最长的一条坎儿井能达到25公里,短的也有三四十米。在寸草不生的火洲吐鲁番,挖掘坎儿井是非常艰难的工作,老百姓耗费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打通一条井。我们假设如果一名三十岁的壮年男性,要将25公里的坎儿井挖通,要耗费五十年的时间。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人生命力也异常顽强,他们挖掘井渠的伟大精神值得千秋万代后的子孙记住他们。
坎儿井挖掘不易,当地百姓对水源也就非常珍惜,不允许在水源处随意丢弃垃圾,甚至洗手都不可以,如果想要喝这里的水,可以用水瓶装满,带回家中烧开后直接饮用,坎儿井的井水中矿物质含量较高,清澈程度不亚于农夫山泉。
在吐鲁番当地,我们可以发现清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程度,除了林则徐这样的汉族官员为新疆付出了自己的后半生,当地的少数民族也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吐鲁番当地,郡王府是清王朝期间,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指挥的中心,也是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生活和主持政务、指挥军事的地方,吐鲁番的郡王府是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之一。
当时的额敏和卓,不仅是吐鲁番维吾尔族的领袖、清政府的参赞大臣,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和军事家,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的斗争中屡建战功。郡王府很值得参观,是优美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以精美细腻的雕刻、浮雕图案,彰显着这位维吾尔郡王的豪华气派。
在年,为清朝政府效忠一生的额敏和卓从北京乾隆皇帝身边反回家乡休养,他居住在家,时刻不能忘记朝廷的恩德和自己惟愿祖国统一的理想,于是决定在自己的王府附近,与儿子苏赉满共同修缮一座报恩塔。
报恩塔建成后,额敏和卓父子在塔下立了一块石碑,表达了他们对乾隆皇帝的感激之情。可惜的是,报恩塔修好不久,年老多病的额敏和卓就病故了,享年83岁。乾隆皇帝曾为他亲笔题词,词中说道:“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
由于额敏和卓的儿子苏赉满继承了爵位,成为吐鲁番第二代郡王,报恩塔又是由他主持修建的,因此,后来又被人们称为苏公塔。
郡王府离苏公距离很近,如果夏天来到这里,站在郡王府楼上,就可以眺望到掩映在一片绿色葡萄架中的苏公塔了。斯人已去上百年,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会记得在那些或清平或动荡的年代,坚守着边疆土地,维护着民族团结的各族英雄。
更多新疆旅游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