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新疆斋桑古道越野记新华社体育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9日电记者手记:新疆斋桑古道越野记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

在出发后的第32个小时,徐克勤背着约30公斤的登山包走出塔尔巴哈台山斋桑古道出口,脚步有些沉重。看着已在车上等候他的40多名队友,他又长舒一口气:作为“必须走在队伍最后”的收尾者,自己完成了任务。

16日至18日,徐克勤所属的新疆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展开联合演练。负重徒步穿越斋桑古道是此次演练的首项科目,耗时一天半,记者全程随队采访报道。

地处我国西陲的斋桑古道曾是通往中亚地区的贸易要道,在户外爱好者的探索下,这里已演变为徒步越野的精品线路之一。曾在年成功登顶珠峰的队长安少华说,这条长约40公里的古道兼具高山、河谷、丛林,起伏落差大,非常适合体能拉练。

作为民间公益组织,新疆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成员由数百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户外爱好者组成,全天候提供多种专业救援服务。近年来,新疆户外探险逐渐增多,山野户外救援需求随之扩大。在不少队员看来,此次穿越斋桑古道既是体能拉练,也是模拟救援。

爬升是此次越野前半程的主题。记者跟随队员从距离额敏县城约90公里处的巴依木札草原进山,手机信号渐弱,直至消失。行进中的队伍,呈一字长蛇阵,随着山势盘旋而上。出发之初,队员间隔距离相对均匀,几个山头过后,体能差异凸显,队伍开始分段,间隔拉大。

有经验的队员告诉记者,在翻越此行最高的山峰时爬升了多米。一座座远山看起来并不高,只有在负重翻越时才知其陡峭。遇到坡度较大的地带,大家要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双脚,待一只脚踩实后,才放心迈出另一只脚,弓身向前。

登山包是件让人“又爱又恨”的装备。帐篷、防潮垫、睡袋、户外炊具、食物、衣服鞋子,满载登山包的重量平均在20公斤以上。在爬山时,这是一座压在身上的山,强烈的下坠感让人想解开背带,将其甩进深谷;而当躺在草地上休息时,却又必须依靠包中美食补充能量。

与前半段的爬坡过坎不同,后半程则以下山为主。下山的路沿着河流在山谷间穿梭,一行人13次蹚过河流,有些河段水深至大腿。山间河流由雪山融水汇集而成,体感温度极低。记者刚把脚迈入河中,冰凉感似触电般传遍全身,等再向前一步时已是刺骨感,不由得想迅速脱离水面。上岸后,还没来得及享受阳光的温暖,对讲机里就传来了“前方再次过河、前方再次过河”的提示声。

尽管都是久经沙场的“户外老兵”,高频次的涉水还是让部分女队员吃不消,体力较好的男队友则自告奋勇当起了摆渡者。来自阿克苏分队的于杰总会先行过河放下自己的登山包,再返回对岸将需要帮助的队员背过去。背人时,于杰拄着一副手杖,将身子压得很低,走在河道中不紧不慢,还不时安慰背上的队友,夹杂着汗水和河水的后背俨然成了“移动的安全岛”。

挑战并没有在第13次蹚过河流后结束。队伍行进到海航草原的边缘时,领队选择了难度更大的山谷牧道。这最后的4公里紧挨着山涧飞流一路蜿蜒而下,极陡处,山石密布,仅容一人侧身通过。遇到大型石块斜面,记者和几名队员为前后的队友相互守望观察。守望的人注意力集中在岩体上,不时提醒队友,下山的人则蹲下身来,一边扶着岩面,一边寻找手杖的受力点,向下挪动。

记者随着队员来到平缓地带,飞流已化为小溪。回首望去,仍有人员在牧道上缓缓行进。新疆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督导官董玉军说,这只是他们平日训练的一种常态,高强度拉练有助于挖掘最大潜能,最终达到“锻炼自己,救助别人”的目标。

走出山口,终于告别了“一线天”,视野顿时开阔。顺着山脉往西看,天地相交处,晚霞似火,风光无限好。(完)(此稿配有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5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