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气象报」
狂风怒号,卷着砂石一样的雪,从四面八方拍打在脸上,刺进衣服里、口罩里。
一开车门就被“拽”出车外,还没站稳就被卷下路基。一不留神雪卷进嘴里、鼻子里、眼睛里,能让人半天缓不过来。
预报员在交警的帮助下在“风吹雪”天气中测风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名预报员、一名警察,三人顶抱在一起,终于举稳了测风仪。
他们为什么要在这样天气钻进风里?
把时间拉回11月26日,跟着预报员一起筹划一场实地追风,在10级以上的风雪里,用脚步丈量初心——
往雪里钻,才能摸清风的脾气
“11月26-28日,玛依塔斯降雪量可达11至13毫米,平均风速20米/秒,极大风速28米/秒,建议做好风吹雪应对工作。”早在11月24日,一份气象服务专报就已发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
而让人闻之色变的玛依塔斯老风口就在塔城地区托里县加尔巴斯以北与额敏县的交界处。这个新疆塔城盆地东西交流、与外界相通的“咽喉要道”,年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达天,极大风速达13级。
额敏县附近地形图
而这“天”中,分外难缠的正是风吹雪——“风借雪势、雪助风威”,能见度极低,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积雪围困又会带来剧烈失温等风险。
但“风吹雪”成因复杂,局地性明显,有时候转一个弯儿就是两个世界,只在值班室靠理论和数据可没法精确认识它,必须走近了摸摸它的底。
但难就难在这!“虽然这些年我们在玛依塔斯风口建立了实景观测系统,但好几次都被大风吹坏,且从镜头里看总感觉缺点什么。”额敏县气象台预报员李蜀民说。
——怎么办?
——去现场!
当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正在全国预报员队伍中如火如荼展开。早在今年10月,气象部门就筹划如果碰上比较严重的“风吹雪”天气,一定要派预报员实地观测、体验。
11月26日,机会来了!
“没几秒,测风仪就被吹‘爆表’了”
26日10时25分,额敏县气象局发布大风橙色预警,负责省道线的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丁永刚很快发现了情况:“省道线50公里处出现‘风吹雪’,约5公里左右能见度基本为零!”他马上和老朋友——额敏县气象台预报员李蜀民通话汇报。
26日11时,额敏县气象局发布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当地交管部门迅速出动警车压队,引导过往车辆通过风口。
25年来,坚守在风口一线的丁永刚亲历了许多变化:
过去
没有气象观测站,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干警们必须不停地在路上巡逻,既费力、又危险。
如今
气象部门在省道沿线建起5个自动气象站和实景气象监测站,又分别在风灾较重区域进行隧道、挡风墙试验,预报能力大幅精进,预报预警可直达一线巡逻干警。
13时30分,李蜀民和另一名“85后”预报员——塔城地区气象台的高海龙跟着丁永刚的警车,直奔刮着10级以上大风的风口而去。
缓缓行驶20公里后,丁永刚示意停车。高海龙小心地打开车门,瞬间被风“拽”出车外。
一下车,雪铺天盖地,打在脸上生疼,呼吸变得困难,瞬间口罩上、眉毛上、睫毛上贴上厚厚一层雪。两名预报员还没站稳,风直接将他们拖向路基下。丁永刚急忙跑过来把他们拉了回来。
背着风,李蜀民和高海龙打开随身携带的测风仪,丁永刚帮他们固定好身体,开始测风。
测风仪被吹“爆表”
没几秒,测风仪“爆表了”——原来,风速一度超过能测定的上限。“这远比出发前看的预报数值高得多,原来这就是师父说的地形叠加作用。”高海龙说。
测风结束后,两名预报员回到车上,一边啃着干馕、喝着结了冰的水,一边根据风吹雪实况订正预报报务产品。
按规范,测风仪必须连续运行两分钟才能准确测量瞬时和平均风速风向。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两名年轻的预报员在猛烈寒风中试了好几次,均“败下阵来”。丁永刚灵机一动,拿来执勤手套、防护服和帽子,两人靠着厚厚的“武装”,终于完成实测。
肩上沉甸甸的,是责任更是敬畏
在跟着警车返程路上,两名预报员又同丁永刚一起参与一场救援,将一辆滑下路基的车从厚厚的积雪中推出来。
赶着回家送生病孩子就医的司机阿赛提·马尔旦匆忙之下没做好防护,因“雪盲”对车辆失去控制。
11月26日17时许,预报员与交警对滑下路基的阿赛提·马尔旦的车辆展开施救。
“不亲身体验不会意识到,在做‘风吹雪’预报时,详细告知需要出门的群众做好防范工作是何等的重要,未来一定要加强科普宣传。”
与“风吹雪”死磕了8年多的预报员再一次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是责任,是使命,更是“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初心。
经过这番与“风吹雪”的正面相遇,高海龙和李蜀民都认为,让预报员实地参与交警和路政相关工作十分必要——
一方面利于积累实况数据,以便在做好复盘的基础上完善预报模型,提高预报准确性;
另一方面利于深入了解需求,深刻理解使命,不断提高服务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