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乔文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重在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则需优质原料保障。一年来,新疆紧盯广袤田间这一乡村发展“源头”,引导农牧企业将其作为“第一车间”,从源头蓄积高质量发展动能;同时,深化产业融合,让“第一车间”接二连三,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基本不用盖圈!”在冬季寒冷的塔城市,新疆华凌三农草原牧业有限公司没有大规模建牛舍,养殖规模却达3万头。企业技术负责人曹晖说,牛并不怕冷,两侧用竹板挡住强风即可;仅有的几座圈舍,用作母牛的产房。
聚焦“第一车间”,农业新意频现。“与传统盖圈方式比,散栏养殖资金投入只有其十分之一左右。”曹晖表示,发展养殖,关键要提高投资效率,将资金尽量投到牛身上。不盖圈,每头牛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元左右。另外,采用地面青贮方式,不建青贮窖,又节省资金约万元。“节省的资金,可用于扩大养殖规模。”曹晖说。
不仅养殖业,种植业也有创新做法。记者在博乐市青得里镇定吉格村看到,玉米秆有两三米高,玉米穗颗粒饱满,丰收在望。“这片玉米地有亩,采用保护性免耕技术耕作。”村党支部书记哈斯乔路告诉记者,这种耕作方式从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全套作业一次性完成。
博乐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蒋贵菊介绍,这片耕地适合采用保护性免耕技术,耕种前不需清理秸秆,也不用犁地,这样能有效减少土地翻耕带来的墒情损失,也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能免用地膜。“省事、投入少,每亩至少节约元。”种植户张贵金说。
建好“第一车间”,离不开“金融活水”。一年来,新疆金融机构强化创新,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特色信贷产品。根据养殖业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乌鲁木齐银行开发了覆盖全行业的“雪莲·养殖贷”,按饲料用量判断养殖规模,合理配置贷款,并分别对蛋鸡、肉鸡、水产、育肥牛、奶牛养殖等进行差异化授信,助推养殖业发展。
在做强“第一车间”基础上,新疆农牧企业将着力点放在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上。在枸杞之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红色产业”不断扩容。精河县枸杞协会会长、县枸杞产业发展局高级工程师赵玉玲说,全县13万亩枸杞为生产枸杞原浆、枸杞果干、枸杞啤酒等提供了优质原料,枸杞产品远销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等国。
走进精河县杞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一罐罐枸杞啤酒列队下线。公司总经理张勤表示,公司依托2万余亩“第一车间”开发系列产品,今年投资万元用于新建枸杞果酒酿造、枸杞啤酒玻璃瓶灌装、枸杞多糖提取生产线,以及研发枸杞果油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新疆一些有条件的乡村正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从一产跃向三产。去年,额敏县杰勒阿尕什镇纳仁恰汗库勒村挖掘民俗资源,建成了民俗文化陈列馆。一年多来,当地知名度大幅提高,许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村里还建设了加工厨房,生产传统美食塔巴馕,供游客购买并通过线上销售。
位于伊犁河畔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八团发展智慧农业,水稻种植面积9万余亩,从种植获得收益的空间已“见顶”。如何再从稻中淘金?团党委书记、政委孙聃砚介绍,一方面发展稻虾、稻蟹种养等立体养殖,另一方面大力培育长丰稻作文化景区,推出了参观稻米博物馆、观赏稻田画、体验稻田轨道小火车等旅游项目,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