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狂雪暴,三代清道夫接力救援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1日电题:风狂雪暴,三代“清道夫”接力救援

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

3月底,我国南方草长莺飞,西北边陲的荒漠戈壁才刚刚褪去冰雪。直到这个时节,守护在玛依塔斯的巴图散才放心离开。

玛依塔斯位于我国西北边境的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暴风雪灾害区,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多达天,最大风速达每秒40米,狂风裹挟暴雪,常常埋堵此地的公路。

算上刚刚过去的冬季,现年41岁的巴图散在这里守护了10年。每年入冬后,陷入风雪的车辆和旅人,靠着巴图散和伙伴开路,才能安全走出险境。

巴图散是位蒙古族汉子,他所在的玛依塔斯应急保障基地,有一支多个民族组成的公路养护班。因为长年清雪护路,救援落难行人,被人称为“清道夫”。

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加上天气恶劣,冬天的玛依塔斯很少有车辆和行人。直至年,连接克拉玛依市和塔城市的省道开通后,往返车辆多了,为保证通行安全,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救援队被组建起来。

每年11月初到来年3月底,由26人组成的班组承担着省道线、线等公里风雪路段的抢险保通任务。

“这一段俗称‘骆驼脖子’,受山谷狭管地形的影响,风雪顺着廊道形成‘风吹雪’,严重时能见度几乎为零。”自幼居住在附近,54岁的海依拉提·白毛拉的风雪记忆很深刻。

三年前,海依拉提·白毛拉退休了,他见证了玛依塔斯的三代变迁,也经历了三代人艰辛护路的岁月。

海依拉提·白毛拉说:“刚工作时,在西边山脚下有条老公路。后来和新疆其他地方一样,公路越建越好,有了省道,又有了高速公路。”

但风雪没有消失。遇上恶劣天气,雪花还未落到地面就被狂风卷起抛向天空,形成强劲的风雪流。不到半天时间,垭口处路段的积雪厚度就能达到1.2米左右,能见度极低。“风雪中不到5分钟就被寒风吹透了,过去每年冬季都会发生人畜冻死、冻伤的事故。”巴图散说。

风力达到8级的时候,独行艰难,甚至需要趴在地上才不会被吹跑,只能三五个人拖拽着前行。

在一次救援中,巴图散和队员们拉着被困群众将32公里的路程走了7个小时。

“风速快到令人窒息,必须憋着气走一段再背过身去换气,深吸一口再转身继续前行。”巴图散说,“晕雪”更是时常发生,在风雪中待久了,会产生恶心的感觉。

“你能想象这辆车被塞进50个人是什么景象吗?”巴图散说,救援队特殊配备的一辆86式步兵战车曾在风雪中往返3次,救下人。“在生死关头,战车就像‘诺亚方舟’,里面挤得满满的,每个位置都意味着生的希望。”

15年间,随着磁传感器和GPS导航仪等新装备的应用,“80后”“90后”的李长青、尹艳涛、玛尔达尼·多力洪等人也加入了救援队。三代人的队伍由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5个民族组成。

长年驻守在风口,出没于暴风雪中,队员们除了一身亮眼又厚重的橘红色制服,还有几乎一致的外貌:粗糙甚至皴裂的双手;不规则作息熬出的鼓鼓囊囊的眼袋;风雪和紫外线作用下的紫红脸庞。

“这个工作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风雪就是命令,随叫随到。”这样的说法背后,是一组惊人的数据:清除积雪1.44亿立方米,救助1.2万辆车,在狂风暴雪中救助5.6万人,相当于每天救援10人。

在救援基地的楼道里挂满了锦旗,获救人员以此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春天来了,积雪消融,路边的土层裸露出来,45岁的阿里木江·达吾提驾车巡路,心情格外轻松。

未来,他和巴图散可能会越来越轻松。当地正在探索新的技术,开展防风雪试验工程,以此保障出行安全。变化已经很明显,在气象、公路、交通等多部门的联合保障下,玛依塔斯暴风雪困住车辆和行人的事件大大减少。(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98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