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办学育新人
——兵团发展历史连环画之一四四
王鸿庆/绘
1.年,新疆伊犁、塔城地区边民越境事件发生后,农七师第三管理处二分场奉上级命令,由额敏二子河迁往麦海因(原额敏县胜利之光公社所在地),组建边境农场——农九师麦海因农场(现九师一六七团)。
2.为了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问题,更为了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接班人,农场领导决定由甘肃省农学院(现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杨兴福任教导主任,筹办学校。经过考察,最终决定在一个废弃的粮库里,创建麦海因子女学校(现一六七团中学)。
3.那时,麦海因农场也刚组建,办学遇到了重重困难。学校没有课桌、板凳、黑板和粉笔,学生没有课本、作业本和铅笔。老师们说:“学校不仅要办,而且一定要办好。为了办学,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4.老师们把粮库打扫干净,用木板代替课桌、板凳,用铁皮当黑板,想方设法借来教科书,为学生购置作业本和铅笔,亲自背来麦草铺好地铺,准备好煤油灯用于照明。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农场的职工子女们就高高兴兴地入学了。
5.年,黄如皋奉命调往学校组建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学校由原来的一连搬迁到场部附近,但是,这一搬却让学校的教学条件变得更差了。校舍全是土木结构的危旧平房,老师没有宿舍,就和学生同吃食堂,同睡麦草地铺。
6.周末时,学生们都放假回家了,老师们仍然留在学校。他们除了备课以外,还要维修校舍、课桌板凳等。暑假期间,老师们忙着挖土、引水、打土块,给教室、宿舍砌火墙、盘炉子。
7.年,农场计划把场部新址定在四连,并在那里建了几间平房。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场部没有搬迁,就把建好的房子分给了学校。学校搬到四连后,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师生们的生活条件依然艰苦,一日三餐虽然能吃饱,可是长年不见荤腥,吃不到新鲜蔬菜。
8.四连连长李新田派人用拖拉机给学校犁了近亩地,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基地。黄如皋动员师生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农作物种子,先后播种了玉米、黄豆、向日葵等。此后,学校规定,每周每个班级都要劳动半天时间,每周六下午全校老师参加义务劳动。
9.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学校种植的农作物喜获丰收。农产品不仅满足师生日常食用,还给学校带来了经济收益。学校添置了教具和图书,购买了桌椅、运动器材,建了猪舍,解决了蔬菜和肉食的供应问题。
10.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麦海因子女学校自力更生,克服了生活、教学上的重重困难,为农场培养了大批初、高中毕业生,壮大了职工队伍,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屯垦戍边战士,为军垦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关链接
年,新疆伊犁、塔城地区先后发生了边民越境事件。根据国家部署,兵团调遣了1.7万余名干部、职工奔赴当地维护社会治安,施行代耕、代牧、代管,并迅速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长达多公里的边境沿线建立了纵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这对于稳定新疆、维护国家边防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善了国家西北边防的战略态势。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