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二十三年()二月,正当年近七旬的爱新觉罗.雅尔哈善被乾隆任命为靖逆将军(从一品),踌躇满志地率领大军,踏上南下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征程时,他一定没想到,仅仅三个月后,他就会在南疆库车损兵折将,一筹莫展。
这位混迹官场多年的“红带子”(皇室旁系),之前作为地方官政绩斐然,有资历有声望更有背景,原本以为这次回疆平乱是手到擒来、水到渠成的美差,自己就等着加官进爵后光荣致仕,没曾想,南征的第一站——库车,就让他结结实实地摔了跟头,让他不得不费尽心思在奏折上为自己开脱。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事情的起源还得先从乾隆的工作作风说起。
01乾隆如何越俎代庖?
上文提到,为了平定新疆,乾隆算得上是煞费苦心。(详情请参阅乾隆平定新疆,后勤补给有多难?运两万多头羊,路上就死了一半多)我们如果有机会打开这段时间乾隆和前方将领、陕甘总督的往来公文,看到最多的就是关于调拨兵马、粮草以及屯田等等的内容。
不光如此,乾隆还一直琢磨怎么分化瓦解敌人,如何尽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毕竟打仗这事儿,说到底打的就是钱,再大的家底也经不起反复再三的折腾。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上天有好生之德,自诩为一代圣主的乾隆,从小也是在圣贤书中泡大的,自然也有这个觉悟。
因此乾隆一再指示雅尔哈善,首先要注意区别对待,南疆的那些回人,有没有因为被霍集占胁迫而造反的?如果有,那么一定要做好策反工作,尽可能地让大部分人弃暗投明;其次一定要区分主犯、骨干分子和普通大众。要告知南疆的回人,罪只在小和卓霍集占一人,别人既往不咎,就算是大和卓波罗尼都,只要愿意投降,也要接纳;第三,要跟南疆回人说清楚,大清是真心实意地要让南疆人民过上好日子,而这场战争的起因都是因为小和卓霍集占的忘恩负义。
而且乾隆还特别提到霍集斯(如上图),专门给雅尔哈善交代,说前面那个抓获了准噶尔汗王达瓦齐的霍集斯情况怎么样了?以他的判断,这个人应该不会反清,而且现在查明霍集斯的兄弟子侄被大小和卓“分居四城”,额敏和卓如果能派人找到霍集斯,进行离间,应该会有成效。说不定霍集斯还能再来一次擒获达瓦齐的翻版,把大小和卓给抓来。另外吐鲁番还有一些霍集斯的老部下,这次也一起带上,说不定能用上。
从这一道道圣旨来看,乾隆虽然远在北京,但对于前线征战的诸多大小事宜,可谓是事无巨细,洋洋都要管。只要是能想到的事儿,哪怕是细枝末节,乾隆都要不厌其烦地给前方将领交代。比如后来进攻库车时,乾隆就不断的指示:应该具体怎么围城,怎么守隘口,招降的话要怎么说,城要是攻不下该怎么办等等,按理说这些事情明明都是前线将领应该考虑的,说乾隆是越俎代庖也不为过。正是因为皇帝管得太宽,结果在执行过程中反而走了样,从而为雅尔哈善日后的争功诿过埋下了隐患。
02乾隆的檄文
此外,为了表明态度,威慑敌人,乾隆还亲自起草了讨伐大小和卓的檄文(如下图)。这篇檄文很长,总结了一下,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一是说自己为天下共主,一视同仁。前面之所以第一次发兵准噶尔,是因为“准噶尔变乱,自相戕害,厄鲁特等俱不聊生,不忍坐视”,所以才出兵伊犁,而第二次发兵准噶尔,则是阿睦尔撒纳忘恩负义、反复无常,天理不容,不灭他不行,而且这些事儿,你们这些回部的回人也都很清楚。
二是专门谴责小和卓霍集占。本来灭了准噶尔后,乾隆是准备加封大小和卓的,但是霍集占趁着厄鲁特部变乱,率众跑回南疆,原以为霍集占是因为惧怕战乱,情有可原,但没想到后来竟然连大清派去的使臣都给杀了,还“僭称巴图尔汗,情尤可恶,若不擒获正法,则回众终不得安生”。所以才发大兵征讨。
三是积极分化敌人。乾隆强调,南疆变乱都是霍集占的主意,就连波罗尼都也是被迫胁从,罪责没那么重。所以对于波罗尼都和霍集占兄弟二人,我们也是要区别对待的。如果对亲兄弟我们都能这样,那么你们这些回众,就更没有关系了,“岂有株连扰害之理?”因此,“此次兴师,特为霍集占一人”,罪也只在霍集占一人,你们如果将霍集占擒获献上,那么“自必安居如旧,永受殊恩”。但是如果你们执迷不悟,那么大兵所至,玉石俱焚,“不分善恶,悉行剿除”,到时候后悔就晚了。
03主动请缨的玉素甫
那么就在雅尔哈善出发之前,当时的巴里坤办事大臣吴达善,向乾隆汇报,说哈密的玉素甫,主动提出参战,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看批不批准?玉素甫,《清实录》里写作玉素布,《平定准噶尔方略》中则写为玉素富。这位玉素甫,正是后来哈密回王家族的第四世回王。那么玉素甫家族,是从玉素甫的曾祖父额贝都拉(如下图)开始,便归顺清廷的。
额贝都拉的父亲在世时,就是哈密的阿奇木伯克(突厥语音译,意为首领,管理者),额贝都拉则继承了他父亲的衣钵。康熙年间,准噶尔大汗噶尔丹东进,控制了哈密,额贝都拉依附于噶尔丹。但随后,噶尔丹击败东蒙古(今内、外蒙古),兵锋直逼北京,康熙开始反击,最终于昭莫多大破噶尔丹。这时候,额贝都拉趁机摆脱噶尔丹归顺了清廷。因此额贝都拉家族,是最早归顺清廷的维吾尔家族。
前面说过,清政府对于归降的维吾尔人,是越早归顺的越信任,因此额贝都拉家族就成为了后来新疆回部八王公之首,级别最高,恩宠最重。只不过,从额贝都拉一直到玉素甫参与平定大小和卓之时,额贝都拉家族都没有封王,玉素甫在乾隆五年的时候,被封为镇国公,也就是爵位的第五级。乾隆十年晋升为固山贝子。所以玉素甫自愿报名参加征讨大小和卓时,爵位是贝子。(下图为哈密回王墓)
哈密回王家族被封王,其实是从玉素甫开始的,事实上就是因为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乾隆对玉素甫非常认可,非常满意,因此等大小和卓被平定后,玉素甫正式被乾隆封为郡王。也就是说,哈密回王家族之所以能成为回王,实际上都是因为玉素甫,从这个角度来说,玉素甫才是哈密回王的真正始祖。
那么玉素甫眼见清军要进军南疆,因此主动提出,带兵名,随军参战。乾隆龙颜大悦,下旨说玉素甫是回部的望族,现在主动要求军前效力,再好不过了,“深可嘉奖”,就按照他说的办,同雅尔哈善、额敏和卓一同进军回部。
04雅尔哈善和乾隆的分歧
但雅尔哈善毕竟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身边多了一个额敏和卓,本就觉得碍眼,现在又来了一个玉素甫,这样一来,他这个主帅的位置放哪?将来功劳算谁的?索性把水搅浑!于是他也赶紧上奏,说不光是玉素甫要随军参战,我这里还有新归附的原库车伯克鄂对、原乌什伯克色提巴尔迪、原拜城伯克噶岱默特也积极要求随军参战。
鄂对(如上图)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了,这里就不多说了,另外两个人都不是泛泛之辈。噶岱默特之前给兆惠当参谋,发觉南疆有变提前示警。而色提巴尔迪,(也译为塞梯巴勒氐、色提卜阿勒氐等),此人非常正直、清廉,在清代新疆史上颇值得一提。比如后来土尔扈特东归,他主动救助,而他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是后来举报了乾隆的小舅子高朴在南疆贪赃枉法,私采玉石,不仅导致高朴掉了脑袋,还差点掀翻了大半个满清官场,也牵涉到了鄂对,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但当时,乾隆无论是对鄂对,还是噶岱默特、色提巴尔迪,都不了解,所以并不是很放心。因此乾隆要求将鄂对等人均拨派到额敏和卓(如下图)手下,“令其招降旧属”。就是主要让鄂对他们招降自己的老部下。
而对于城池攻占下来后由谁镇守,雅尔哈善的意见是,由鄂对等人分别守城,但是乾隆不同意。乾隆的意思是一定要让玉素甫守城才放心,所谓:“玉素富为人诚实,自必善守”。而对雅尔哈善建议的由鄂对等守城表示一万个不放心,因此专门问雅尔哈善:“鄂对等系何处头目?因何投顺?伊等本处更有何人?妻子现在何处?”注意这里的妻子不仅仅是老婆的意思,而是妻子和儿子的意思。为什么乾隆对这个问题这么敏感?
05乾隆的心病
乾隆不仅要求雅尔哈善将这些情况详细奏明,同时又告诫雅尔哈善:“回人性情虽不同厄鲁特,而近年与厄鲁特杂处,不免渐染习气,未可深信。取库车等城后,伯克鄂对等亦未当专令看守,仍听玉素富节制,再留我领队大臣一员弹压,始为周密。否则恐似厄鲁特等,于大兵前进之后,乘间复行叛,亦未可定。”(下图为库车古城遗址)
这段话就是说:回人(维吾尔)虽然和厄鲁特人(准噶尔)人不同,没有厄鲁特人那么反复无常,但是这么些年来,他们一直杂处在一起,回人也不免会跟着厄鲁特人学坏,所以也不能深信。等库车等城拿下来了,就算派鄂对等人去守城,也是要在玉素甫的领导之下,由玉素甫总负责,同时还要留一名大清的领队大臣,有什么事儿,可以和玉素甫一起弹压,这样才周密。否则就跟咱们前面平定厄鲁特人一样,前面大军一走,后面又降而复叛。这都是很可能的。
以上这一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了乾隆当时的心境。因为此前乾隆就是对归顺的准噶尔人毫不怀疑,归顺者都给予了加封和信任,结果没想到清军一撤退,准噶尔人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然后再降再叛,搞得清军非常狼狈,乾隆颜面大失,所以都落下心病了。
不过,乾隆虽对鄂对等三人不大放心,但人家毕竟是主动要求随军参战,私下不信任没关系,为了不打击回人的积极性,明面上还是要进行加封的。于是乾隆加封鄂对为散秩大臣,加封色提巴尔迪、噶岱默特为三品顶戴,俱戴孔雀翎。同时强调,如果鄂对等三人能够招降旧部,那么不仅还让你们统率旧部,还要进一步加恩封赏。
顺便介绍一下,散秩大臣是管侍卫的官,级别是从二品,理论上一个散秩大臣手下管理6名侍卫。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并无定员的官职,就是这个官可多可少,根据情况加封,“散秩”的字面意思就是闲散、不一定的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官职更主要的是享受一种待遇,表示一种身份。而从二品这个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或副省级、副部级,也就是享受省部级待遇。至于色提巴尔迪和噶岱默特,封为三品顶戴,更是没有具体实职,只是享受三品大员的待遇。而孔雀翎,也是一种品级的象征。
乾隆当然也没忘了额敏和卓,特意加封额敏和卓为“贝勒品级”,或者叫“领贝勒衔”,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贝子享受贝勒待遇。为此乾隆还怕额敏和卓不明白,专门给额敏和卓下了一道圣旨,告诉额敏和卓,你现在是贝勒品级了,手下应该配备长史、户外、司议等官员,那这些职位,你有权自己选你的人来当,朝廷都认。也许是觉得自己对额敏和卓还不够厚待,当大军还没抵达南疆时,四月间,乾隆又下了一道旨,连“贝勒品级”也不说了,“著加恩实封贝勒”,直接任命为贝勒。
对于进军天山南路的具体政策,乾隆也有指示,说:如果南疆的这些回人能够归降,就一概接纳,让他们的头目随军征讨,其他人“仍居本地”,但是,如果有人抵抗,“稍有抗拒者”,就进行剿灭,以振军威。同时乾隆认为,维吾尔人都有固定的房子、田地,不像准噶尔人,说跑就跑了,所以应该容易降服。
而此时,天山南路的小和卓霍集占,已经自称为巴图尔汗。巴图尔这个名字在满语、蒙古语、维吾尔语里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英雄、勇士的意思。而霍集占本人并不在库车,而是与波罗尼都分别守在叶尔羌和喀什噶尔。库车则是派他的一个心腹阿卜都克勒木镇守。
06出尔反尔
乾隆二十三年四月十七日,经过长途跋涉,雅尔哈善的大军终于抵达喀喇沙尔。
根据雅尔哈善的一份报告,我们得知当时除了雅尔哈善、额敏和卓、玉素甫三位主将之外,随军的将领、官员还有顺德讷、爱隆阿、马得胜、阎相师等四十一人。先锋队伍是索伦兵人、吉林察哈尔兵人、绿旗兵人、回兵(即额敏和卓、玉素甫所率的维吾尔兵)人;大部队是吉林察哈尔、阿拉善、喀尔喀以及新归附的厄鲁特兵(反正全是蒙古兵)余人,绿旗兵0余人等,合计大概六七千人。
五月初六,清军抵达库车东面的雅哈托和鼐,这个地方现在位于库车县牙哈镇的托克乃村,距离库车只有23公里。在这里,雅尔哈善发现有“回众迁移踪迹”,但是没当一回事儿。五月初七,雅尔哈善率领的大兵,终于抵达库车。按照乾隆的意思,雅尔哈善首先是派手下的副都统顺德讷,在城下宣谕:只要投降,既往不咎。那么城里如何答复呢?
顺德讷刚宣谕完毕,但见库车城头上出来一个人,自称是守城主将的弟弟,对顺德讷说:这个宣谕,我们都听了,愿意投降。但兹事体大,我们还需要请示一下大小和卓,所以请求宽限五天时间。另外为了避免空口无凭,还请给我们一份招降文书,也就是正式文件,我们好派人前往喀什噶尔和叶尔羌请示。
顺德讷一听对方的语气,这下好了,可以兵不血刃。好,就给你一份招降文书。当下顺德讷便派遣手下的一个维吾尔人,也是个刚被加封为散秩大臣的伯克,叫托克托,还有一个守备叫马英德、一个笔帖式(也就是秘书)叫官住,一共三人,拿着维吾尔文的招降文书,来到城门下,而城门中也出来两个维吾尔人来接取文书。
不料就在双方交接文书之时,那两个维吾尔人突然一把抓住了托克托,就往城门里拽,马英德和官住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呆立当场不知如何是好?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库车城门大开,瞬间冲出二十多骑,直奔马英德、官住而来。那么,托克托等三人的安危如何?小和卓霍集占将如何救援库车?又将如何对待鄂对的亲人?雅尔哈善又将怎样啃下库车这块硬骨头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您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畅所欲言,期待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