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医疗人才五年组团式援疆成

北京专业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中国发展网讯(张芸、于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组团式”援疆医疗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组通字[]18号)精神,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选派中国医科大学独家承担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对口医院。

年4月至今,中国医医院先后选派五批次总计98名1-3年期限的援疆医疗干部人才,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医院领导、首席专家、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护士长等职务。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还先后选派临床、医技、行政管理等专业的68名柔性专家,进行短期援疆工作,医院学科发展急需的技术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来,在“组团式”援疆专家的帮扶下,对口援疆成果丰硕,共接诊门急诊量人次、参与会诊人次、抢救危重患者人次、开展手术台、制定学科发展和专科规划70个、诊治住院患者人次。五批队员们自觉传承红医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的热情践行援疆医者使命,倾情奉献医疗援疆事业,医院各项运行指标取得了明显进步。截止目前,定向培养医疗人才80名;建立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自治区质量控制分中心5个;地区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诊疗救治中心5个、质量控制中心11个;牵头成立地区医学分会13个;推广应用前沿医疗技术项;填补地区医疗技术空白项;使医院管理能力整体提升、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医院建设项目落地实施。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全体队员自觉克服困难,医院的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建立健全防控方案与制度,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切实为保护各族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与保障,成为体现中央关怀、惠及各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医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院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重点帮扶,医院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

坚持每周例会制度和定期党支部队日等活动,在思想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开展医疗援疆工作。通过走边防、忆历史、学典范等爱国主义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使全体队员能够齐心协力、风雨同舟、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为塔城各族群众的健康福祉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同时,在辽宁省对口支援塔城前方指挥部的指导和关心关爱下,强制度、严管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保证了全体队员的政治安全和人身安全。尤其在学习了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后,队员们更是坚定了医疗援疆惠民聚心维稳固边的信心和决心。

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保证医疗援疆项目有序推进

科学编制医院战略发展规划。为规范有序的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和促进受援地医疗卫生快速全面发展,中国医科大学发挥资源优势,组成专家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塔城地区疾病谱、多发病、常见病和周边地区医疗卫生发展现状,根据辖区范围内各族群众就医服务需求和实际情况,以及区域医疗卫生规划,科学制定了《医院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塔城康养基地概念规划设计方案》、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进医院发展定位,完善相关措施,引领地区医疗建设全面发展。

创新“以校包院+以院包科”新模式,扩大医院区域影响力。从年10月18日,医院挂牌医院开始,整体纳入中国医医院管理体系。大学“组团式”援疆着眼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科学制定了“塑品牌、重管理、引专家、强专科、促研修、抓培训、提学历、招人才”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精准帮扶规划,力促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和科研能力得到全面快速提高。年5月,在“以校包院”的基础上,由大学主导,中国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签订了“以院包科”协议,医院的援助目标和责任;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校际远程会诊中心签订远程会诊协议。

落实医疗援疆项目资金投入保障。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投入援疆资金约1.07亿元,为医院发展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使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项目投资万元,用于保障“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医院新门诊病房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万元,已完工并以投入使用;医院专家公寓楼项目资金万元,已完工并以投入使用;区域影像质控平台与远程会诊平台建设资金万元;送教进疆和“三交”项目资金70余万元等。医院医院到挂牌“医院”,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政策的支持下,得到长足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确保医疗援疆工作取得实效。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帮带机制,创新“治疗组”式带教模式,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三方面全方位开展精准帮扶。为保证专家传授的先进技术在当地落地生根,从年起,援疆医疗队调整了专家师徒带教模式,由原来的青年骨干普遍培养,创新为“治疗组”式带教模式,即每名专家带教三名学员,分别由一名高级职称、一名中级职称和一名初级职称,组成专业治疗组。五批援疆专家共帮带20个专业人次本地学员,培养业务骨干68名,大部分学员能够掌握并独立开展新的诊治技术,如乳腺外科医生陈琨掌握了乳腺微创肿物真空切除术和乳管镜检查治疗术,消化内分泌科主任李飞掌握了无痛胃肠镜、内镜下息肉电凝和电切治疗术,精神心理科医生孟祥伟熟练掌握了精神科量表评定和心理治疗方法等等。科研方面结合塔城地区常见多发疾病和卫生健康状况,由医院学员开展相关基础调研工作并申报各类科研项目29项,发表科研论文篇。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积极开展院内培训。援疆专家以科室为单位开展常态化理论知识培训,为提升学员医疗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通过承办或举办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地区级继续教育项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当地及北疆地区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水平。年开始,援疆专家牵头营造学科研究氛围,截止目前共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学习班80期,获益上万余人。

加强住培基地建设。创建自治区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逐渐完善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规培基地作用。一是年成功创建了塔城地区唯一的自治区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8个专业基地一次性通过获批。二是依靠和借鉴中国医科大学专家教学经验,常驻队员与柔性专家共同发力,医院住培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以及学员的管理,使住培基地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主要包括住培学员的招生、培养以及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共帮带69人取得自治区住培师资证书,招收规培学员83名,取得执业医师证40人,其中国家级27人、自治区级13人。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前后方联动,共同帮扶。根据援建规划,中国医科大学每年免费接收20名医院管理和医院进修学习。同时,中国医科大学网上培训平台对医院医护人员免费开放培训账号;中国医科大学现已为医院招收定向委培生59名;免费接收医院及医联体单位医疗骨干进修71人次;实施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工程,共有81名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进行在职本科学历教育。“中国医科大学”的品牌效应、育人理念和深耕不辍、绵绵用力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全面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积极打造重点专科。成功挂牌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疆分中心并建立新疆首个“心理治疗师培训中心”。

塔城地区精神心理卫生中心,年7月建成,年2月成功挂牌“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疆分中心”、“塔城地区精神卫生质量控制中心”、“塔城地区心身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援疆专家吴枫副教授牵头建立新疆首个“心理治疗师培训中心”,填补了塔城地区精神卫生管理空白。截至目前已收治各类精神心理障碍住院患者人次,为周边县市筛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余人,医院精神心理科的医疗服务能力,真正使辽宁医疗援疆的福祉惠及本地居民。

建成负压结核实验室,填补地区结核病防治的空白。年8月1日,医院负压结核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含利福平耐药)快速检测”实验如期开展,结束了塔城地区没有专业负压结核病实验室的历史,为塔城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检验数据,为临床医生对结核病患者建立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对全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新冠疫情发生以来,PCR实验室承担起塔额盆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任务。通过优化核酸检测工作流程、标准化培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日检测能力达到管,满足了塔额盆地应检尽检工作需求,为塔城地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完善“五大中心”建设。成立危重症救治中心,架起生命绿色通道。年建立了“卒中中心”急性脑卒中急诊救治“绿色通道”,至今已成功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最高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44岁,极大地提高了塔城地区急性脑卒中的救治水平,填补了塔城地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空白。几年来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流程、与医联体单位和地区急救中心签订相关协议,援疆专家成立地区心内科医师“学习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32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