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悠闲猫冬今朝忙碌充电额敏十万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816/6464229.html

额敏县玉什喀拉苏镇喀拉苏三村农民昔日悠闲“猫冬“,今朝忙碌“充电”

中国日报1月23日电(记者毛卫华)查肉牛养殖经验、查农作物新品种子、查无公害林果栽培、查大型农机功能……进入隆冬,额敏县玉什喀拉苏镇农民彭利军、托留肯·努尔昆拜、张曹贵、逯治山等村民一有时间就在“远程学吧”争着查询发家致富的本领和信息,提前为春耕生产“增智蓄能。”

据玉什喀拉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杰恩斯宝力托肯介绍,喀拉苏二村村民逯治山一有时间就泡“远程学吧”,去年用全镇农户牲畜粪便生产沼气,用沼渣沼液加工有机肥,不仅解决了养猪粪便的污染问题,而且年产的36.5万立方米沼气,免费供户村民使用,经过处理的污水变清后,又解决了林木灌溉问题,年产3万多吨的有机肥,助农作物亩产翻倍增长。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用逯治山的话说:“现在靠经验种养已经落伍了,要发展生产,就得埋头学科技,抬头看市场。以前,农民农闲想学科技没条件,现在村有‘远程学吧’,有专人负责帮助查找需要的信息,农民等于在村里上‘免费大学’,再不学,就失去致富的机会了。”

“逯治山释放的‘正能量’,既是玉什喀拉苏镇‘无事’农民‘充电加压’的一个缩影,更是额敏县大力实施‘远教’战略,助力脱贫致富取得的一个很好范例。”额敏县委组织部远程办副主任纪中华介绍说:“为帮助更多的农牧民了解致富信息和相关政策,近三年来,额敏县先后投资多万元新建个农区固定远程教育接收点和23个牧区移动远程教育接收点,让农牧民足不出村免费学到了科技知识,和逯治山一样,走上了致富道路。”

去年,玛热勒苏镇直属二村村民郭永刚从“远程学吧”上了解到黄芪新品种信息后,当年第一个种植的亩黄芪,每亩纯收入达多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今年全县种植的6多亩黄芪,引来广州、青岛企业上门抢购。

上户镇农民王全喜去年在“远程学吧”查到阳光“生钱”商机,在家里1平方米的棚顶上安装了光伏板,当年10月并入国家电网发电,每度电0.25元卖给电力公司,一年收入6万多元。现在,全镇有家纷纷加入到家庭光伏发电项目,发“光”财。

也木勒牧场努尔恰西特村哈萨克族村民叶尔森·吐尔别克去年学到了青贮技术,当年养殖的5头牛,膘肥体壮,都产了牛犊。

“科学技术带给了农牧民实实在在的效益。今年,额敏县各远程教育接收点又和‘科技之冬’融在一起,抽调农口专业技术骨干,根据不同地域产业发展状况和农牧民的接受能力,在‘远程学吧’、‘农家书屋’、‘农牧民夜校’、畜禽圈舍、蔬菜大棚等教学阵地,按照‘需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面对面给农牧民免费‘传经送宝’,不少农牧民一改往年‘猫冬’习惯,用心学起了科技,把原来的冬闲时节‘闹’了个红红火火。”额敏县科技副县长贾新建欣慰谈到。

这段时间,郊区乡巴尔鲁克库热二村蒙古族村民王银华等妇女们为外出就业学起了烹饪、面点技艺;50岁的玛热勒苏镇百兴社区村民蔡素琴鉴于外出不变,和村民们一起学习家政孕婴师(月嫂);33岁的也木勒牧场努尔恰西特村哈萨克族村民阿米娜·柯尔肯白看好酒店就业前景,走进了餐饮业服务培训班;喇嘛昭乡玛合塔合作社负责人布音沙汗·巴登加普为让民族刺绣产品走出国门,和绣娘们一起学起了苏绣……

据贾新建介绍,入冬到现在,额敏县10余万农牧民利用“远程学吧”这所“免费大学”,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实用致富技术。(柳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3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