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瞄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基础上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在天山南北谱写新时代华丽篇章。
1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在新疆柯坪县盖孜力克镇托万巴格勒格村阿依古丽·米尔子家的庭院里,记者看到一串串苹果压弯了枝头,依墙摆放的雏菊、牵牛花等各色盆栽鲜花争奇斗艳。自7年前搞起了养殖业,阿依古丽·米尔子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如今,仅靠养殖的16只骆驼,她家每年就有超过10万元的收入。
“现在口袋鼓了,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阿依古丽·米尔子高兴地说。然而,十年前阿依古丽·米尔子一家还住着低矮的平房,每年只能守着几亩地熬日子。
阿依古丽·米尔子家发生的变化,正是新疆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历程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重要的政治任务,从自治区到地州市、到县市、到乡镇、到村,五级党组织都切实担起主体责任,构成了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援疆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在脱贫攻坚战中,新疆采取了转移就业扶持一批、发展产业扶持一批、土地清理再分配扶持一批、转为护边员扶持一批、生态补偿扶持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扶持一批、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兜底一批的“七个一批”帮扶措施,多方发力,精准施策,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与此同时,新疆也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使贫困家庭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健康扶贫力度,每个村都设立医务室,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和住房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在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实施下,到年底,新疆现行标准下77.25万户.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92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新疆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消除。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有效衔接和推进乡村振兴“四梁八柱”的构建,让脱贫攻坚主要帮扶政策保持了总体稳定。消除绝对贫困后,新疆年再落实财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22亿元、农业项目资金.06亿元,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全面展开,实现脱贫人口稳岗就业.23万人。之后的一年多来,新疆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和帮扶机制,风险消除率达89.9%,无新增致贫和返贫人口。
2
农业经济迈上新台阶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一曲动人的歌曲《新疆好》,让新疆美丽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各类资源变得家喻户晓。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水土和光热资源优势,新疆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十年来,新疆坚持稳粮、优棉、强果、兴畜、促特色,大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粮食总产.8万吨,比年增加.4万吨,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公斤。棉花面积、单产、总产、商品量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年全区棉花产量.8万吨,占全国比重近九成。林果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产量超万吨。畜产品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年全区猪牛羊禽肉、牛奶、禽蛋产量分别为.1万吨、.5万吨、41万吨,比年分别增长34.59%、60%、58.29%。特色作物种植一步步向优势产区聚集,种植面积超万亩,加工番茄、加工辣椒、西甜瓜竞争力持续增强。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81.5万亩,蔬菜自给能力稳步提升。
在新疆额敏县,工作人员用无人机为高标准农田中的作物喷施农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道忠摄
十年来,新疆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培育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48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1.9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7%。
十年来,新疆建设全国农业产业强镇4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超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个,打造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2链3县”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名单。农产品“两张网”建设日益完善,大仓东移、百城千店、双线九进有序推进,连年举办新疆名优特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累计实现交易、签约金额.53亿元。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创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57个,年全区农村网络零售额.4亿元,约占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的一半。乡村旅游成为新增长极,年接待游客.08万人次、营业收入33.67亿元,分别比年增长83.39%、.83%。
截至年末,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亿元,较年增长70.49%,年均增长6.11%。第一产业增加值.06亿元,比年增长64.49%,年均增长5.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元,比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9.5%,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1.6个百分点,连续多年在西北五省区排名第一。
3
乡村风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在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乌恰村,今年新修建的“石榴广场”成了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这里有村民就地取材用树枝编织的“石榴藤条”景观,有象征着56个民族的民族团结林,还有整齐的绿化景观带,让原本用来丢弃垃圾的空地成了一座精美的小花园。除了“石榴广场”,乌恰村还利用曾经尘土飞扬的空地和废旧的涝坝,修建了“德育广场”“农耕广场”和“同心广场”3个不同主题的小广场,布置了凉亭、拱门、石刻、石路等景观,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了乡村独有的文化气息。
“村里的环境发生了很大改观,处处是风景,让人心情愉悦。”村民阿比达·阿不力米提说,村里的臭水沟不见了,地上的垃圾集中收集了,村民活动场所多了,村子越来越美了。
如今,主动维护好村里公共环境成了乌恰村村民的共识。“每周一是大扫除的日子,我们会集中清理村道巷道和各家房前屋后的杂物,让我们的村庄一直美下去。”阿比达·阿不力米提说。
和乌恰村一样,全疆各地的乡村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来,新疆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所有行政村从解决村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从村民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易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入手,组织大家对院里院外、村里村外的角落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营造多方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社会氛围,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提升农村生产生活便利性。
截至目前,新疆9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32.42%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牧民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逐渐养成。
这十年中,新疆光纤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水、电、路通达率均达到%,农民住土坯房、喝苦咸水、蹚泥泞路已成为历史。到今年,“煤改电”(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南疆89.2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清洁能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到%,基本医疗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南疆教育条件实现历史性改观。
此外,文化惠民工程也惠及南北疆千家万户,文化润疆工程浸润人心,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村规民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已显著增强。
十年中,新疆三农工作的新实践、新探索、新成绩,弥足珍贵、催人奋进。今后,自治区党委、区政府将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道忠
图片:新华社、农民日报
监制:王岩编辑:裴逊琦